为落实全国财政系统金融工作视频会精神,河北监管局坚持监管科技赋能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构建“立体化监测—前瞻性预警—穿透式监管”的监管模式,全面推进金融运行分析机制优化。通过搭建分类监管框架、应用动态指标分析体系、聚焦政策落实与闭环管理,着力破解传统监管模式中存在的堵点,提高财政金融监管的精准性、时效性与系统性。
一、健全分析框架同花顺e配,夯实监管基础工作
通过构建多维度监管体系、完善数据间协同机制,筑牢监管基础工作。一是建立涵盖分类型、分行业的立体化分析框架。结合宏观经济运行周期与年度重要政策节点,动态调整宏观分析视角与微观监测重点,针对银行业、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等不同金融类型,分别制定差异化的数据分析与监测指标。重点关注不良资产处置、资产运营、成本费用等指标,通过横向同业对比、纵向历史数据回溯等方法,深入剖析指标背后的财务管理情况、资产质量变化、外部环境影响等深层原因,对重点领域有关情况进行前瞻性预判,为深入分析企业运营情况和区域运行情况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完善金融企业数据直报机制。不断优化属地中央金融企业分支机构季度报告机制,聚焦重点监管指标的结构性变化与趋势性变动情况。通过建立数据质量抽查复核机制,确保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与时效性,定期形成专题分析报告,为监管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三是深化部门间的协同联动。与属地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通过建立专题会议等常态化沟通机制,加强沟通协调,不断提升财政金融运行状况研判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二、强化动态监测同花顺e配,提升监管预警能力
依托数字化、信息化平台实施全周期、多维度的跟踪监测。一是加强线上系统监控。对全省重点监测的银行、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实施穿透式动态监测。密切关注重点指标增减变化和变动趋势,持续跟踪监测重点金融领域情况。运用结构图、趋势图等方式直观呈现数据,提升监管效率。二是建立重点机构名单管理机制。完善监测指标体系,按季度分析资产负债表等原始业务数据,实施穿透式资产质量评估。对相关重点机构,实施动态跟踪。通过专项调研等方式,及时掌握重点机构有关情况,针对性调整监管方式。三是聚焦重点领域。紧紧围绕重大财政金融政策的落实,重点关注金融资产质量,一体推进财政金融监管和债务、中央转移支付、地方财政运行监管的穿透式监管,全面提高监管质量。
三、聚焦效能提升,推动监管成果转化
强化穿透式监管,深化风险防控闭环管理,将监管分析成果有效转化为政策优化与治理能力提升实效。一是持续完善普惠金融政策传导机制。分析金融机构普惠贷款投放数据、相关奖补资金使用和评估情况等,推动地方财政部门进一步优化资金分配同花顺e配,强化政策引导,全面加强资金管理。二是创新财政金融监管业务协同机制。如通过分析保险公司营收数据,为农险保费补贴审核和绩效评价工作提供线索和数据支撑;同时对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堵点及时向业务司局报告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支持农险业务健康发展。三是建立闭环管理机制。针对重点领域,通过调取报表台账、资金划转凭证、投资协议等原始资料,深入开展事前数据分析,梳理重点关注内容,制定现场工作方案,开展针对性政策培训,做好监管前的准备。建立“监测—预警—核查—整改”闭环机制,认真落实推动整改工作要求,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问题。
信钰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