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牛鑫所,四川汶川爆发了特大地震。
在这场波及全川186个县、造成数十万人伤亡和上千亿经济损失的特大灾害当中,中国在1984年从美国引进的黑鹰直升机,多次冒着山区恶劣气候环境、极易机毁人亡的风险冲锋陷阵,拯救了无数灾民。
这款在中国军队服役多年的美式装备,也因此成为了彼时无数灾民的“守护神”之一。
(汶川地震中的黑鹰直升机)
而黑鹰直升机的大发神威,也给无数的中国军迷带来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能够大量仿制苏联武器,却很难仿制黑鹰这样的美式武器?是因为太难吗?
其实原因和难度关系不大,归根结底的原因,还是因为中苏之间的军事交流往来,比中美之间要密切且深入得多。
(黑鹰直升机曾参与救灾)
中苏合作提到中国军队当中服役的苏联装备,或许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起朝鲜战争,在这场战争当中,苏联为中国提供了种类繁多的武器装备。
就比如,当时中国空军的主要空战装备是苏联援助的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该装备具备高亚音速飞行能力,配备37毫米航炮和23毫米航炮,是彼时羽翼未丰的中国空军最为得力的依靠。
考虑到当时中国空军实力薄弱,苏联还为中国提供了德什卡高射机枪,用于阵地防御和防空。这款机枪作为苏联DshK-38型重机枪的改进版本,射程超过三公里,1951年后陆续装备中国营级部队。
在地面装备方面更是不必多说,无论是二战时期苏联主力坦克T34,还是在柏林战役中发挥出色的喀秋莎火箭炮,都曾在中国军队中服役,为朝鲜战争的胜利立下不朽功勋。
(T34坦克)
要知道,在战争爆发前,中国还是一个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都制造不出来的落后农业国,武器装备供应全靠缴获,空军飞机数量仅有150架。而到了战争中期,美军与中国军队交火时,有62%的伤亡是死于炮火。
仅从这样的数据对比,就能看出苏联对于中国的武器供应支持,究竟到了何种地步。
(喀秋莎火箭炮)
而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些苏联武器的到来,自中国军队正规化建设开始,在武器生产与制造方面,就带有浓厚的苏系痕迹,仿造苏联武器自然不是难题。
比如,中国大名鼎鼎的56式冲锋枪牛鑫所,是中国在AK47步枪基础上仿造生产的产品。在生产这款自动步枪时,由于当时中国对冲锋枪和自动步枪的概念区分不够明晰,这款实为自动步枪的装备,只能无奈地顶着“冲锋枪”的名号。
再比如,被军迷戏称为“6爷”的歼6,也是中国在苏联米格19战斗机基础上进行仿制生产的。
在中国空军还很薄弱的年代,歼6凭借并不出众的性能,在中国空军中服役多年,为保卫国家领空安全立下赫赫战功。
还有著名的59式坦克,也是中国仿制苏联T54A中型坦克的产物。
(59坦克)
这也正常,当时中国进口的苏联武器数量极为庞大,中国武器想不受苏联影响都难。根据中国军网2020年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文章《抗美援朝70周年|徐焰:抗美援朝战争为中国国防现代化奠基》记载,当时仅空军飞机,苏联向中国提供的数量就多达3000多架,陆军方面的支持更是惊人,足以直接装备60个步兵师。
如此多的相关武器涌入中国,中国在武器制造方面自然深受苏联的影响。
而且当时,苏联不仅提供装备,还提供教学和技术支持。例如在朝鲜战争期间,为了让中国的装甲力量能够迅速形成战斗力,苏联甚至派遣了10个国内现役坦克团,对中国进行一对一的手把手教学。
(苏联坦克)
与此同时,由于朝鲜战争中中国引进了大量苏联装备,若在战场上有所损耗,就必须运往苏联国内进行维护和修理,极易贻误战机。
为了帮助中国摆脱对苏联军工体系的过度依赖,苏联还大量转让技术,协助中国逐步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军事工业体系,为中国军事工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所以,从这样的历史渊源来看,中国能够仿造苏系武器,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
(当时中苏关系极为友好)
中美之间的短暂“蜜月”而中美之间,恰恰就缺少这样的相关机缘。
中国和美国走到一起,完全是因为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中苏关系走冷,苏联对中国采取强硬的战略压迫姿态,中国基于“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一设想,这才选择了和美国和解。
也就是说,中美蜜月期的本质,只不过是中美两国因为共同应对苏联威胁的现实需求,才在上世纪80年代形成的短暂“战略协作关系”。
(刘华清将军主持了诸多中美军事合作)
所以,中美之间的军事交流,一直处于一种谨慎且有限的状态,中国引进的美国装备数量有限,而且这些装备多是美国军方已列装多年的成熟产品(技术上已非最前沿),而且很少涉及技术转让与工业体系建设支持。
中国难以仿造美式装备,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这还没完,在冷战结束以后,随着苏联解体,中美“共同应对苏联威胁”的合作基础消失,美国更是迫不及待将中国视为下一个需要遏制的对象,不仅不再向中国出口先进武器装备,连与军事相关的民用技术(如航空发动机材料、精密机床)也受到严格限制。
仅从这样的大背景来看,就能看出中美之间合作基础的脆弱性。
反观中苏当年的合作,即便后来两国关系出现波折,甚至出现边境军事对峙差点擦枪走火事件,但也不能否认前期,苏联对于中国的援助,为中国的国防工业发展,奠定了无可比拟的重要基础。
(沈飞甚至有一个沈霍伊的外号)
比如苏联在50年代援建的沈阳飞机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军工配套企业,时至今日,它们仍然在中国的国防工业体系当中,发挥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如此的军事工业合作,又岂是中美之间短暂的 “装备买卖” 能够相比的。
但即使是这样,中国也在中苏交恶,边境陈兵百万以后意识到,再怎么稳固的友谊,有朝一日也会有动摇的一天,依赖外部技术仿制装备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再加上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展现出来的超强进攻火力和体系化作战思维,已经远远胜过了彼时苏联军事体系较为僵化的思想脉络。
(中国现在的武器,已经超过了世界的想象)
于是,中国转变了思维,竭力摆脱旧有的苏系痕迹,将自主创新和借鉴国际优秀军事思想,作为发展军事的核心要素,而这一切,终究铸就了2025年九三阅兵国产武器装备的勃勃生机。
参考资料:
1、中国军网《抗美援朝70周年|徐焰:抗美援朝战争为中国国防现代化奠基》
2、中国军网《伟大的胜利,不朽的功勋|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的重武器》
3、新华网《"黑鹰"直升机中国服役传奇》牛鑫所
举报/反馈信钰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